“扫码”却“入坑”,这一乱象该管管了-凯发k8国际

“扫码”却“入坑”,这一乱象该管管了
2023-07-26 12:30:00  来源:  
1
听新闻
放大镜

近日,有网友反映,在某医院自助取袋机上领取塑料袋时,根据提示打开支付宝扫码,随后弹出的界面却极具迷惑性,结果一不留神,莫名其妙变成了“买保险”。其实,像这样的“骗局”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。前不久,南京就有市民被家门口充电桩上的二维码“坑”了,给电动车充电却“被”买了某个保险。

二维码、小程序码等电子码原本是一项便捷人们生活的发明,扫一扫就能“掌”握信息、线上支付、乘车出行。如今,几乎各大商场、医院、超市都贴有二维码或小程序码。这些电子码遍布各类公共场所,已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然而就是这无处不在的码,藏着“买保险”之类的“坑”,让人百思不得其解:说好了是便捷的“码”,怎么成了算计我们的“坑”?

而从“坑”的来源看,或许是较低的广告准入门槛给了“套路者”可乘之机。有网友说,“扫码领袋变买保险”就是因为不小心点击了铺满了整个屏幕的“免费取袋、还送保障”广告。打广告本无可厚非,若明显存在误导性且难以在手机页面上删除,则显然与“强买强卖”并无两样。尤其是张贴在公共场合的电子码,难免会有老年人需要扫码办事,他们中的大多数本就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,当碰上满屏极具迷惑性的广告时,很容易因错点、误点而入“坑”。

再从“坑”的范围看,除了街头小店、临时摊位和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需要小心提防外,部分医院、停车场和充电桩上的二维码也会“刺人”。一般来说,大多数人会对街头摊铺小店贴出的电子码保持警惕,但对医院、停车场这种有专人管理的地方往往比较放心。在公众如此信任之处“刺伤”消费者,从小处说是打擦边球、钻空子,往大处讲则也是破坏营商环境。相关单位确实需要反思和警醒。

需要引起重视的是,除了免费领物品的“坑”外,还有一些地方存在“霸王式”的强制扫码现象。比如,停车场缴费时要先关注公众号、注册商场会员才能接着付费,饭店点餐时要先关注公众号才能点餐,等等。这样的“捆绑”条款令很多网友不胜其烦:“扫码缴停车费花了5分钟才搞定!”“我就简简单单吃个饭,为啥要加企业微信?”“柜台不是有人吗,为什么不能前台点菜?”……站在商家的角度来看,顾客指尖一点就方便了广告的精准投放,带来了流量也带来了“钱”景。但从长远来看,这样的捆绑消费未必“划算”,消费者很可能因为对这种捆绑行为反感而取消关注,而强制扫码还可能导致公民个人隐私泄露,一旦发生纠纷商家也难逃干系。

实际上,对于此类行为,我国的法律早有明确规定。例如,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29条规定,经营者收集、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,应当遵循合法、正当、必要的原则,明示收集、使用信息的目的、方式和范围,并经消费者同意。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规定,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、正当、必要和诚信原则,不得通过误导、欺诈、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。期待相关部门能严格监管,进一步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,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。

数字化时代扑面而来,“掌上”消费也是大势所趋。作为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一座“桥梁”,一个二维码、小程序码,本应让沟通变得更高效,不能变成承载冗余信息的隐形广告机,更不能隐藏侵犯消费者权益的“刺客”。“扫码”却“入坑”,这一乱象该好好管管了。

标签:
责编:唐可垚
上一篇
下一篇
网站地图